人参甘补微温,微苦不泄,药力强大,为补气强身之要药。既善大补元气,治气虚欲脱;又善补脾肺之气,治脾肺气虚诸证;还能补气而生津、安神、益智,治津伤口渴、消渴、心神不安、惊悸健忘等。本文人参网带来人参的历史追溯、功效作用及常用药膳方选。
一、人参的历史追溯:

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补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,止惊悸,除邪气,明目,开心益智。”
《医学启源》引《主治秘要》:“补元气,止渴,生津液。”
《本草汇言》:“补气生血,助精养神之药也。”
《本草纲目·卷十二·人参》引李杲语曰:“人参能补肺中之气,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,肺主诸气故也。以人参为补血者,盖血不自生,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,阳生则阴长,血乃旺矣”。“人参得黄芪、甘草,乃甘温除大热、泻阴火、补元气,又为疮家圣药。”
《薛氏医按》:“人参但入肺经,助肺气而通经活血,乃气中之血药也。”
《本草纲目拾遗·卷三·参叶》:“补中带表,大能生胃津,去暑气,降虚火,利四肢头目,醉后食之,解醒”。
二、人参的功效作用:

人参具有大补元气,复脉固脱,补脾益肺,生津养血,安神益智的功效。人参用于体虚欲脱,肢冷脉微,脾虚食少,肺虚喘咳,津伤口渴,内热消渴,气血亏虚,久病虚羸,惊悸失眠,阳痿宫冷。
1)气虚欲脱证
本品善大补元气,能复脉固脱,适宜于因大汗、大吐、大泻、大失血或大病、久病所致元气虚极欲脱,气短神疲,脉微欲绝的重危证候,为补气固脱之要药。
2)脾气虚证
本品善补脾益气,为补脾气之要药。适宜于脾气虚,倦怠乏力,食少便溏者。
3)肺气虚证
本品能补益肺气,亦为补肺气之要药,适宜于肺气虚,气短喘促,懒言声微等。
4)津伤口渴及内热消渴
本品既能益气,又生津止渴,适宜于热病气津两伤,身热口渴、汗多、脉虚大无力。
5)心神不宁,失眠多梦,惊悸健忘
本品能补益心气,安神益智,适宜于心气虚之心神不宁、失眠多梦、惊悸健忘,可单用,或与补心气、通心阳药物同用。
此外,对气不摄血的出血证及阳痿,本品能益气以摄血或益气以助阳;还常与解表药、攻下药等祛邪药配伍,用于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气血虚弱等邪实正虚之证。
6)其他功效
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,一些中药材在民间往往作为食材广泛食用,即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(即食药物质)。根据国家卫健委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文件,人参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可作为药食两用。
现代研究显示,人参能抗休克、强心、降血压、抗缺氧和保护心肌、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血栓形成;能兴奋垂体-肾上腺皮质系统、抗应激、提高免疫功能、增强造血功能、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、促进学习记忆、抗疲劳;能促进蛋白质、RNA、DNA的合成;
能调节胆固醇代谢、降血脂、降血糖;有促性腺激素样作用;尚有抗炎、抗过敏、抗利尿、抗肿瘤、抗溃疡、抗辐射、保肝、抗氧化等作用。
三、人参常用药膳方选:

1、治中风后烦躁不食
人参30g,粟米250g,薤白15g,鸡子白1枚。先煮参取汁,后入粟米煮粥,将熟下鸡子白、薤白,候熟食之。如食不尽,可作2次(《圣济总录》)。
2、治崩漏便血
红参6g,粳米50g,冰糖适量。用参、米先煮粥,待熟后入冰糖,搅匀,分多次食之(《食鉴本草》)。
3、治虛贏(虚弱)不思食
人参30g,白茯苓15g,粳米100g,生姜6g。先将参、苓、生姜水煎取汁,后入米煮粥,临熟下鸡子白1枚及盐少许,搅匀,空心食之(《圣济总录》)。
4、治反胃吐酸水
人参末15g,生姜汁15g,粟米50g。先以水煮参末、姜汁,后入粟米,煮为稀,觉饥即食之(《圣济总录》)。
注:中药材的使用须辨证论治,应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,不可自行随意使用,更不可随意听信中药偏方和广告宣传。
5、复方制剂
1)独参汤
大补元气,复脉固脱。
2)四君子汤
益气健脾。主治脾胃气虚证。
3)参附汤
益气回阳固脱。治因气虚欲脱兼阳气衰微,四肢逆冷。
4)参苓白术散
益气健脾,除湿止泻。主治脾虚湿滞证。
5)补中益气汤
补中益气,升阳举陷。主治脾虚气陷证、气虚发热证。
6)生脉散
益气生津,敛汗生脉。主治心肺气阴两虚证。
7)生脉饮
益气复脉,养阴生津。用于气阴两亏,心悸气短,脉微自汗。
8)人参健脾丸
健脾益气,和胃止泻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不化、脘闷嘈杂、恶心呕吐、腹痛便溏、不思饮食、体弱倦怠。
9)人参再造丸
益气养血,祛风化痰,活血通络。用于气虚血瘀、风痰阻络所致的中风,症见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、手足麻木、疼痛、拘挛、言语不清。
10)人参养荣丸
温补气血。用于心脾不足,气血两亏,形瘦神疲,食少便溏,病后虚弱。
11)人参首乌胶囊
益气养血。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须发早白、健忘失眠、食欲不振、体疲乏力;神经衰弱见上述证候者。